课程介绍
课程目录
练习
考试
用户评价 ({{replyData.whole}})

倪海厦讲授的《神农本草经》课程核心介绍

1. 课程定位与目标

倪师强调,学习《神农本草经》的目的是为了学好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打下坚实基础。张仲景的经方是由药物组成的,如果不透彻理解每一味药的药性、作用部位和主要功能,就无法理解经方为何那样配伍,更无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和化裁。


他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,而是建立一种“药性”的直观感受和思维模型,让你看到一个药,就能大概知道它会在人体里产生什么样的“势”和“方向”。


2. 主要内容与结构

课程以《神农本草经》的上品、中品、下品药物为基础,但倪师并非照本宣科,而是有极强的筛选和侧重。他主要讲解临床最常用、最核心的药物,尤其是张仲景经方中会出现的药物。


上品药:倪师会讲解其“养生”、“补虚”和“久服无害”的特性,如何用于调整体质。


中品药:重点中的重点,大部分治病的主力药物都在这里。他会详细解释其如何“遏病补虚”,如何根据病情使用。


下品药:讲解其“除寒热邪气,破积聚”的猛烈之性,强调“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”的原则,并教授如何安全使用这些“虎狼之药”来治疗重症。


3. 主要特点与风格

回归经典,正本清源:

倪师极度反对后世(尤其是唐宋以后)对中药学的复杂化、玄虚化。他主张回归《神农本草经》和《伤寒论》的简洁药性理论,认为那才是中医最本源、最核心、最有效的部分。他常批判后世发明的“归经”理论(如这个药归肝经、肾经等)把问题复杂化了,反而让学者不知所措。


阴阳、五行、形色、气味为核心:

这是他讲解药性的根本逻辑。


阴阳:药性是寒是热?


五行:药色是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?对应哪一脏?


形色:药物的形态、质地。比如中空的(如木通、通草)善于通利;有刺的(如皂角刺)善于攻坚、破脓。


气味:腥、焦、香、腐、臊对应五脏;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各有其作用趋向。

通过这套逻辑,即使遇到不认识的药,也能根据其形、色、气味推断出大致的功效。


紧密结合临床,生动形象:

这是倪师课程最大的魅力。他讲解每一味药时,都会结合大量临床案例,告诉你这个药在什么情况下用,用了之后病人会有什么感觉和反应。


比喻精妙:他会把药物比作军队中的不同兵种。比如麻黄像“陆军”,发表出汗,攻坚破实;桂枝像“空军”,能畅行四肢末梢;石膏像“海军”,清热沉寒。


强调“药势”:他反复强调要理解药的“势”,即它作用的方向(上升、下降、外散、内收)和力量。例如,大黄的势是“推陈出新”,猛烈向下;黄芪的势是向上、向外固表。


与《伤寒论》无缝衔接:

他在讲药时,会不断地提到“这个药在XX汤里就是起这个作用”,“张仲景用这个药就是为了XXXX”。这让学习者在学《伤寒论》之前,就已经对组方的“零件”了如指掌,大大降低了学习经方的难度。


鲜明的个人见解与批判:

他对很多药物的现代用法和研究提出批判。例如,他坚决反对滥用“滋阴”药物(如后世理解的地黄),强调“阳主阴从”的重要性。他对现代中药药理研究(提取某种成分)嗤之以鼻,认为这完全背离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药性理论。


4. 核心思想与贡献

简化了中药学:他剔除了后世许多繁杂的理论,让学者能直指核心,抓住药性的本质。


重建了临床信心:通过学习,你会真正相信中药能治大病、重症,而不是只能调理养生。


提供了学习范式:他提供了一套从《本草》->《内经》->《伤寒》的清晰、高效的中医学习路径。


总结

倪海厦讲授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不是一本普通的药物学词典,而是一套教你如何“思考”药物、如何将药物与人体阴阳气血相结合的战斗手册


  • {{ item.title }}
    {{ item.answer }}人已答题
    答题
上传图片
发表评价
综合评分: {{ replyData.score }}
{{item.nickname}}
{{item.add_time}}
{{item.comment}}
官方回复:
{{item.merchant_reply_content}}
扫码联系
电话联系